织密基层“食安网” 守护舌尖“安全感”

Connor 币安中国网站 2025-11-12 7 0

“老板,这包食品快过期了,得及时下架;健康证记得按时年审,有问题随时跟我们说。”清晨的伊宁县墩麻扎镇巴扎上,食品安全协管员努尔买买提·买合买江戴着工作证,一边翻阅手中的“食品安全工作手册”,一边对摊位老板耐心叮嘱。这样的场景,如今在伊宁县的村社街巷、农贸市场已是常态。

针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多、分布散,基层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现实难题,伊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以贯彻落实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食品小作坊、小餐饮店、小食杂店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》为契机,创新构建“监督员+协管员+信息员”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,230名“三员”队伍扎根一线,将监管触角延伸至村社“神经末梢”,成功打通食品安全监管“最后一公里”,为群众饮食安全筑起坚实屏障。

“以前没接触过专业监管,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查、怎么说。现在经过系统培训,拿着口袋书,检查起来心里有底了。”谈起自己的“新身份”,温亚尔镇食品安全监督员古丽米热·阿不都拉深有感触。

为让“三员”队伍真正发挥作用,伊宁县首先筑牢组织根基。各乡镇搭建“定人、定岗、定责”的工作架构,明确“三员”职责边界,确保监管无死角。同时,由辖区市场监督管理所按乡镇分片开展“理论+实操”全覆盖培训,从食品保质期核查、健康证查验到台账规范填写,手把手教学让基层人员快速掌握监管技能。

针对不同监管场景,伊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制定了分类检查流程,梳理餐饮门店、食品商超、小作坊等重点主体的监督要点,编印成便于随身携带的“食品安全工作手册”口袋书。“手册上写得明明白白,遇到不清楚的随时翻,就像有个‘移动老师’在身边。”食品安全监督员玉山江·伊布拉音说,口袋书已成为“三员”日常检查的必备工具。

此外,伊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为每位“三员”统一制作配发工作证件,要求日常检查必须亮证上岗、“一人一证”,既规范了监管行为,也让经营主体更易接受监督,树立了基层监管的良好形象。

“巴扎上的摊贩流动性大,以前监管难度大,现在有了备案制度,每一家都有据可查。”在愉群翁回族乡巴扎,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指着厚厚的备案登记册介绍。

针对巴扎农贸市场这一监管重点区域,伊宁县规范食品摊贩备案制度,由乡镇与巴扎负责人签订《食品安全承诺书》,要求所有入市食品摊贩必须持有备案卡,做到登记建册全覆盖,从源头为食品溯源打下基础。如今,巴扎上的摊贩证照齐全、摆放规范,食品安全有了双重保障。

农村家宴是食品安全的“隐形风险点”。为此,“三员”队伍开展全覆盖摸排,建立起154名家宴厨师的详细台账,针对其中78名未办理健康证的人员,逐一督促限期补办。同时,通过入户宣传、发放宣传单等方式,向群众普及家宴食品留样知识,让“留样备查”成为农村宴席的“标配”,从源头防范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。

针对商铺过期、“三无”食品等突出问题,“三员”队伍每月开展专项排查整治,同步建立并动态更新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台账。“以前有些商铺台账数据不准、底数不清,现在每月更新,哪家有问题、哪家已整改,一目了然。”伊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分管领导扎马丁·卡嘛力说,动态台账让监管更精准、更高效。

“现在买东西心里踏实多了,经常能看到监督员来检查,他们看得细、说得明,我们吃得也放心。”在伊宁县吉里于孜镇一家便民超市,正在购物的居民张女士说。

230名“三员”扎根村社一线,常态化开展日常检查与信息报送,不仅增加了监督频次,更拓宽了问题线索发现渠道。无论是村里小卖部的过期饮料,还是偏远村社小作坊的卫生隐患,都能被及时发现、快速处置。

“以前觉得食品安全监管是部门的事,现在我们身边就有监督员,有问题能随时反映。”张女士说,“三员”不仅是监管员,还是宣传员,经常向群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,让大家从“被动接受监督”变成“主动参与共治。”

如今,基层“三员”队伍已成为伊宁县食品安全监管的“千里眼”和“顺风耳”,有效缓解了监管人员不足的压力,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。从城市到乡村,从市场到餐桌,一张覆盖全域、精准高效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督网已然织就,用实实在在的监管成效,守护着全县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(伊宁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军)

评论